柳氏与傅氏及令狐氏家族 |
作者:和谷 阅读:128人次 |
在华原方圆一带,自古文脉鼎盛,士族显赫,人才辈出不穷。令柳公权敬仰的除了孙思邈,尚有以西晋北地泥阳,今耀州关庄镇傅家原人傅玄为代表的傅氏家族。在西汉时,傅氏祖先傅介子曾出使大宛,傅睿曾任代郡太守,傅充曾任魏国黄门侍郎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,相继有傅巽、傅嘏、傅祗、傅宣、傅畅、傅隽、傅咏、傅洪、傅韶等五代十二世四十五人荣为高官,留名青史。傅氏其始北地灵州人,魏徙后祋祤更名曰泥阳。晋武复灵州后,傅氏复归灵州,独傅祗一门留不归。自汉末魏、晋、宋、齐、梁、陈,终始四百余年,可不谓显盛久远之巨族哉。 柳公权的柳家原距傅家原不远,同属华原稠桑管辖,翻一道沟,半晌工夫抬脚便到。柳公权经常来到这里,探究这一块同样是沟壑纵横的山原,为何既能生长庄稼和草木,繁衍生息勤劳朴实的庄稼人,也竟然能诞生并生长一代代杰出的旷世贤达。 傅玄,幼年好学,善诗文,工篆隶,精音律,学问渊博,名重于时。一生笔耕不辍,有诗文著作《傅子》、《傅玄集》等传世。祖父傅燮,曾任东汉汉阳太守。父亲傅干,是曹魏的扶风太守。柳公权听傅家原的农人说,傅玄幼年时因华原一带遭遇年馑,为了能够活下去,便背井离乡,随父亲一路逃难到了河南。少时孤苦贫寒,生计稍有转机,即专心诵学,博学多识,文采出众,通晓乐律。其性格刚劲亮直,不能容忍别人的短处。最初在郡里任计吏,两次被推举为孝廉及太尉府的征召,心劲很高的他都不就任。傅玄后被州里举其为秀才,任郎中,与东海人缪施都因当时美名被选拔为著作郎,奉命撰集《魏书》。后参安东卫将军军事,转河南温县令,再迁弘农太守,领典农校尉。任内颇为称职,曾数次上书,陈说治国之策,对时事多有匡正,封爵鹑觚男。司马炎继位晋王,以其为散骑常侍。西晋建立,进爵鹑觚子,加附马都尉,执掌谏职。 从典籍中,柳公权得知在此期间,傅玄上疏请求推荐贤才,认为应该撤除闲散无用的职位,并统一规划天下若干人分别为士人、农民、工人、商人。尊崇儒道,崇尚学术,以农业为贵,以商业为贱。应该制定相应的制度考核天下官员,缩短居官时间,以鼓励官员建立良好的教化,争着做一些政绩。书上奏后,武帝下诏褒赏。不久,傅玄升任侍中。最初,是傅玄推荐皇甫陶共掌谏职的,但等到入朝后两人就有抵触,因政事争执遭弹劾,而获罪免官。之后,傅玄被任命为御史中丞。 当时州郡多有水涝旱灾,傅玄又上疏陈述应做的五事,就雇佣士兵用官府的牛的利润分配、用死刑以督促开垦农田不务实的官员、选用河堤职事、改进田税制度和秦州刺史管辖范围等。武帝下诏回报说:得到你所陈奏的应办之事,谈到农事的得失和水利官员的兴废,以及安定边境抗御胡夷政事宽严的事,你的陈述周详完备,一应俱全,这的确是治国的根本大事,当今的迫切任务。你的论述都很正确,朕深知你忠心王室,你要更广泛地思考应做的事,并把情况告诉朕。 咸宁年间,景献皇后羊徽瑜驾崩,在弘训宫设立祭丧的位置,把傅玄的位置设在卿位之下。傅玄大怒,大声呵叱谒者。谒者假称是尚书安排的,傅玄又面对百官大骂尚书并离席。御史中丞庾纯劾奏傅玄大不敬,傅玄自己的上表又不合事实,因而坐罪免官。傅玄天性严峻急躁,碰上事情不能有所宽容。每次有奏疏检举,有时候时间已经很晚,他便手捧奏章,整饬自己的冠带,焦躁不安地不入睡,坐着等到天亮。于是那些王公贵族都对他感到畏惧屈服,使得台阁之间风气清廉。 不久,傅玄在家中去世,享年六十二岁。朝廷赐谥号为刚,追封为清泉侯。其子傅咸时年二十五岁,世袭爵位,拜太子洗马,累迁尚书右丞。柳公权研读了这位乡党先贤的著述《傅子》、《傅玄集》,觉其尚公道,重爵禄,犹有法家之意,深受教益。 傅玄的思想成就,主要有唯物论的哲学思想,认识论上的朴素唯物主义。在自然宇宙观上,认为元气是构成自然界事物的基本元素,自然界的生成不是靠造物主、神、天等神秘力量。并总结秦亡的教训,指出要实现长治久安,统治者须息欲富民。其文学著述颇丰,诗赋、散文、史传、政论无不擅长。其乐府诗体,文辞之美,不求华艳,风格雄健。当朝文学家王沈给傅玄的信中说:看到您所著的书,重视儒家教化道义,足以堵塞杨朱、墨翟学说的放浪形迹,可以跟往古的荀况、孟轲相比并,每次开卷,没有不感慨叹息的。 在华原一带,令狐氏族一直名震朝野。少年柳公权,在寻谒令狐氏的故地令家庄后,找来唐初史学家令狐德棻的著述,点灯熬油,彻夜阅读。近二百年前的令狐德棻,在柳公权的眼里,亦是华原所出的一位旷世奇才。其出身于名门望族,故敦煌人,内徙华原,祖父令狐整为北周大将军、中华郡守,父亲令狐熙在北周位至吏部中大夫、仪同大将军,隋朝鸿胪少卿,善骑射,解音律,涉群书,尤明《周礼》、《仪礼》、《礼记》。 令狐德棻才华出众,博涉文史,早年就有文名。隋炀帝末年,令狐德棻授官为药城今安徽亳县长官。当时天下纷乱,炀帝已是穷途末路,令狐德棻很明智地没有远程跋涉去就职。待李渊起兵反隋后,李渊从父弟李神通在关中鄠县起兵响应,令狐德棻就加入了这支反隋军队,任总管府记室参军。李渊入据长安后,先为丞相,奉代王杨侑为傀儡,令狐德棻即任大丞相府记室。李渊称帝后,随即转为起居舍人,甚见亲密,又迁秘书丞。在贞观年间,任礼部侍郎,兼修国史。唐高宗时,任礼部侍郎,兼弘文馆、崇贤馆学士。龙朔二年,令狐德棻以八十高龄致仕,仍加金紫光禄大夫,又四年,卒于家。 在阅读中,柳公权发现,在近半个世纪的仕宦生涯中,令狐德棻同唐初三位皇帝都有较亲密关系。皇帝信重,不断委以修史重任,而他也殚精极虑,竭诚尽忠。由于令狐一门为关中望族,而李唐皇家也发迹于关中,故把关中贵族集团作为政权的重要支柱。 在唐初,令狐德棻所做的一件大事,是购募遗书。令狐德棻任秘书丞,职责是掌管经籍图书之事。经隋末大乱,经籍图书大量散失,便向唐高祖建议,以朝廷之力广泛收求天下书,对献书者重加钱帛,予以奖励,对所收之书,增置楷书,令缮写。在唐高祖支持下,这个计划顺利执行,数年间,群书略备。贞观年间,魏征、虞世南、颜师古相继为秘书监,继续购求遗书,对购求之书按四部分类,选书手雠校百余人,缮写群书,藏于内库,由宫人掌管。数年之间,秘府粲然毕备。在新朝建立之初,百废待举之时,及时向皇帝建议并主持购募遗书,从而及时地抢救了大批散失的古书图籍,表明了他的远见卓识。 令狐德棻所做的另一件大事,是首倡修史。唐初史学成就极辉煌,而“创修撰之源,自德棻始也”。武德四年十一月,德棻对高祖李渊说了一番言辞恳切的话:窃见近代已来,多无正史,梁、陈及齐,犹有文籍。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,朝代兴替频繁,反映各朝历史的撰述也大量涌现,一朝史可达几种至十几种。由于战乱频繁,史书随出随亡。令狐德棻指出:“国家二祖功业,并在周时”。李渊的祖父李虎,是北周政权的核心八柱国之一,死后追封为唐公。李渊的父亲李昺,也在北周袭封唐公。如果能通过修前代史,而向世人强调北周隋唐一脉相承的正统观念,进而宣传李唐祖先功业。这次修史,“历数年,竟不就而罢”。待到贞观三年,唐太宗又下诏修前代史,德棻除主周史外,所修五史均负主编之责,贞观十年正月五史修成。之后,德棻升任《五代史志》监修,于高宗显庆元年修成,附入《隋书》,称《隋志》。唐太宗诏修《晋书》时,德棻以公事免职在家,于是房玄龄特意奏请起用德棻参与修撰。 后世流传的《梁书》、《陈书》、《北齐书》、《周书》、《隋书》、《晋书》、《南史》、《北史》八部正史,饱含着令狐德棻的辛苦劳作,一个人的名字能与二十四史的三分之一发生联系,这是史学史上的奇迹。他是一个异常博学的人,著述不仅局限于史学,也曾参与了类书、政书、律书等大量撰述。暮年尤勤于著述,以自己过人的才华和罕见的勤勉,在中国史学界独树一帜。 华原令狐家族,精英辈出。令狐德棻长子令狐修已,官至朝散大夫。从孙令狐元超,抚宁令。之后有令狐浚、令狐滔、令狐濞、令狐滈、令狐澄、令狐涣、令狐沨、令狐崇亮、令狐岘、令狐旱、令狐垣、令狐楚、令狐定、令狐绹、令狐丕、令狐从、令狐彰、令狐建、令狐通、令狐运等青史留名,其中唐进士七人。后人令狐垣,天宝末进士,曾职华原尉。之后于顺宗朝迁秘书少监,承先祖令狐德棻遗业,修《玄宗实录》百卷、《代宗实录》四十卷。令狐崇亮之子令狐承简,明经弟进士。令狐承简长子令狐楚,贞元年间进士,入翰林,充学士,官至尚书左仆射。 令狐楚比柳公权大十岁,贞元年间登弟。令狐楚弟令狐定,元和年间进士及弟。而令狐楚之次子令狐绹则比柳公权小十七岁,日后还尚有同朝共事的机遇。华原柳氏荣为唐进士的,有柳公权、柳仲郢、柳珪、柳璧,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有柳公绰,举经明有柳玭。当是后话。有一位四川成都人叫仲子陵,也就在柳公权上世来的同年,举进士甲科,曾任同官县令。 华原民间有一种说法,柳家原的地形是村人所说的“老鳖踏蛋”的美穴,将来必定出大人物。柳家原南原四十多亩地,曾是一片瓦房。传说有一天,柳家原来了一位阴阳先生,说涝池里有一个活穴位,便对年幼的柳公权说,你站在这儿,看涝池的水动不动。阴阳先生走到远处去跺脚,又返回来问,水动不动?本来水是动了,柳公权却说,不动。阴阳先生不信,在跺脚的地方画上记号,让柳公权站在那儿跺脚,柳公权却站在圈外,阴阳先生亲眼见水不动,叹气地说,我把眼瞎了。 民间甚至有很离奇的传闻,说柳公权与柳公绰为同父异母,柳公权系柳子温小妾所生。也说母亲生下柳公权之后,改嫁走时已经有身孕,自豪地告诉人们说,我肚子里还怀着一个宰相。肚子里怀的人,就是与柳公权同朝为官的令狐楚,系同母异父兄弟。姑且听听,博得一笑了之,权当无稽之谈。 华原柳氏家族,柳公权先祖柳敏之从兄弟柳五臣,曾任水部郎中。另一从兄弟柳宝绩,职方员外郎。继柳明伟、柳明湛、柳明逸、柳明肃及柳正礼、柳正元,再到柳子华、柳子温、柳子金等,多为朝廷高官。再到柳公绰、柳公权、柳公度、柳公谅、柳惟则一代,就看上天的造化了。美穴一说,柳公权将信将疑,全不放在心上。 同官县黄堡镇,位于华原城北三十里,是唐代陶瓷烧制的著名产地,北方青瓷的代表。少年柳公权兴趣十足,逆漆水河而上,不至一次造访这里。柳公权来到黄堡镇,看到漆河上下都是烧瓷的,故有十里窑场之称。他饶有兴致地观察料场的场景,骡马拉动大碌碡在碾坩子土,泥池平静如湖,波光荡漾。在制坯作坊,他看见工匠变戏法似地在转盘上制作出形状的器物,由不得手心痒痒,也玩一玩泥巴。谁知这看似容易的活路,像自己写字读书一个道理,也是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,熟能生巧。 他注意到,这里生产的瓷器,有黑釉、白釉、青釉、茶叶末釉和白釉绿彩、褐彩、黑彩以及三彩陶器。装饰方法主要有刻花、剔花、印花、镂空等。装饰题材有牡丹、菊花、忍冬、莲荷等植物纹样,有凤、鹤、鸭、鱼等动物纹样,所产器皿以碗为最有特色。碗的造型,一般呈喇叭形,外形作莲瓣状。后来被称为耀州窑的瓷器,在唐代开始烧制时胎质稍松,呈灰色,釉质失透,有乳浊感。其烧造工艺和装饰技法,对各地的影响较大,除关中境内的一大批窑仿烧外,其技艺还传到河南的临汝、禹县、宝丰、内乡,广东的西村窑,广西的永福窑,形成了以黄堡镇窑为首的一个庞大的窑系。 柳公权请教黄堡窑青瓷的主要产品种类,匠人屈指数来,说有碗、盘、杯、碟、瓶、罐、壶、盆、炉、灯、枕、彩合、香薰、注子、盏托、钵等,凡属生活需要的品种应有尽有。其工序也十分繁复,一件制品完成要经过采料、精选、风化、配比、粑泥、陈腐、熟泥、揉泥、手拉坯、修坯、釉料精选、配制、施釉,手工装饰,窑具制作、装窑、烧窑等几十道工序。匠人见柳公权喜欢造型奇巧的梅瓶,便说,这一品种以青瓷最负盛名,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胎色灰白,胎质坚硬,露胎处呈现酱黄色。 柳公权在黄堡镇小住几日,由此北行十多里,见有葛真人修行的遗址,仰望山崖上的石洞,伫立良久。他听当地人说,此洞与华原城药王山洞穴相通,是孙思邈给龙王治病时龙王所栖之处,前洞烧香,后洞冒烟。葛真人即稚川,指著述《抱朴子》的晋代隐逸葛洪,在此飞仙山之飞仙洞中炼过丹。 葛洪乃丹阳人,出身江南士族,十三岁时丧父,家境渐贫。因请不起仆人,家里的篱笆坏得不像样也不修理,常常需要拨开杂乱的草木出门,又推开杂草进屋。家中数次失火,收藏的典籍都被焚毁了,他就背起书篓步行,到别人家抄书,他卖木柴买纸,借火光读书。乡人因而称其为抱朴之士,他遂以“抱朴子”为号。其性格内向,不善交游,只闭门读书,涉猎甚广。葛洪伯祖父葛玄,曾师从炼丹家左慈学道,号葛仙公,以炼丹秘术传于弟子郑隐。葛洪十六岁时拜郑隐为师,开始读《孝经》《论语》《诗》《易》等儒家经典,尤喜神仙导养之法。自称:少好方术,负步请问,不惮险远。每以异闻,则以为喜。虽见毁笑,不以为戚。受郑隐的神仙遁世思想影响,葛洪自此有意归隐山林,炼丹修道,著书立说。之后成为东晋时期著名的道教领袖,内擅丹道,外习医术,研精道儒,学贯百家,思想渊深,著作弘富。不仅对道教理论的发展卓有建树,而且学兼内外,于治术、医学、音乐、文学等方面亦多成就。《抱朴子》为其主要著作,他对文章及美学的论述就散布其中,虽比较零散,但其价值是不容忽视的。 柳公权继续北行,过了同官县城住了一宿,寻访了姜女祠。相传秦始皇时,有孟姜女,同官人。适范郎为妻,婚三日,范郎即服役筑长城。姜女登台望夫,久不见归,亲制寒衣,跋涉千里,历尽艰辛,送往长城。及至,闻夫身死,遗骸被筑城墙中,悲痛万分,仰天捶胸,哭声震地。城忽毁一隅,暴骸骨无数而不可辨。姜女咬破手指,以血滴骸,血入其骨者,知为夫骸,即负之而归。行至宜君南山道旁,倦甚渴极,欲饮无水,放声号哭,地涌甘泉而济饮,后人遂以此地名曰哭泉。姜女急归故里,行至金锁关,秦兵随后紧追,忽山回峰转,前路被阻,追兵拔马而返,姜女脱难。金锁关有女回山,亦名搬转山。姜女负夫骸行至同官城北金山下,已身心交瘁,筋力竭尽,于西崖石窟中抱夫骨瞑目而逝。百姓重其节烈,葬姜女并夫骨于此,并立祠塑像祭祀。柳公权往北过了金锁关,翻山越岭,终于来到了他向往已久的玉华宫。这里属桥山山系,与柳公权的柳家原庄园以北的山脉相连。放眼连绵的森林,自然景色优美,曾经是大唐皇家避暑行宫,又因玄奘在此译经并圆寂于此,佛事活动甚盛。柳公权来到玉华宫时,也许正值深秋时节,千顷松涛,红叶如染。此地素称夏有寒泉,地无大暑,气温明显比华原一带凉爽许多,是避暑及修心养性的处所。只是繁华早已落尽,空留无限的苍凉。 玉华宫北依陕北黄土高原,南视渭水与长安,自春秋战国以来就是军事和交通要冲。唐高祖即位时,北部突厥力量强大,经常沿北方干道或秦直道入侵,有时又从子午岭两侧的泾洛河谷进犯,穿过唐雍州宜君,沿石泉河、沮河西南下,过华原、富平、高陵,抵东渭桥,直逼京师。为解除突厥族的威胁,高祖就于武德七年在直道与干道中间的玉华山修筑了前哨阵所,名仁智宫。高祖在这一年六月至十二月间曾先后四次到仁智宫,并在这里处理国家大事,一度成为这位皇帝的离宫。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,仁智宫成为父皇避暑、休养、狩猎胜地。贞观二十一年建玉华宫于此,由建筑工艺大师阎立德设计营建,以凤凰谷原仁智宫为主体,以玲珑的石桥、廊道,将兰芝谷与珊瑚谷联结为一个大林苑。 整个玉华山东西十多里的三个山谷中,雄峙九座巍峨的宫殿,五个高大华丽的宫门,中间有桥和雨道接连,总称玉华宫。为保障安全,在其西北的庆州至宜州地带,还修筑了夯土墙垒,名日遮奴障,即防御突厥的长城。东北部玉华河两岸,修有马坊和马场,供带来使役的马匹厩养和放牧。 在这里,柳公权读到了唐高宗李治的《奉和玉华宫铭》,其中有顺请铜山、镌芳金谷、道光轩驾、声流姬迹、岭界斜虹、云飞御鹤之佳词,足见万山丛中的帝宫是非常典雅壮丽的。唐太宗晚年,有内热之疾,以至厌九重之居,常避暑于空山之中,作为离宫。让柳公权颇感兴趣的是,据说唐太宗在此避暑,同时练习书法,从山崖上狂泻而下的瀑布捕捉到艺术灵感,从中琢磨出书法表现方式中的至高境界,即飞白笔法。 当年唐太宗在玉华宫休养,于正殿召见了高僧玄奘,对其献身佛教文化与治学精神予以表彰,并让玄奘在此避暑休养,以示尊崇。后又在庆福殿召见玄奘,并让弘文馆学士上官仪宣读御制《大唐三藏圣教序》,太子李治也在此撰就《述三藏圣记》。唐高宗崇信佛教,永徽二年改玉华宫为寺。显庆四年,玄奘奏请逐静翻译,乃移居此地,玉华寺才真正成为佛教胜地。玄奘僧徒在此历时三年,翻译梵本共二十万颂的《大般若经》。完成之日,玄奘异常高兴,他合掌向众徒说道:向在京师,诸缘牵乱,岂有了时,今得终讫,此镇国之典,人天大宝,徒众宜各踊跃欢庆。 麟德元年正月初一,玄奘开始翻译《大德经》,译完四行后,他已精疲力尽,便收起梵本,向众徒说道:自量气力不复办此,死期已至,势非赊远,今欲往兰芝等谷礼拜俱脂佛像。徒弟陪他到兰芝谷、珊瑚谷朝拜回来后,二月五日半夜时分,病逝于玉华殿。之后,众僧徒也相继离开,玉华宫从此冷落下来,渐成山间小寺。 柳公权在此流连忘返,读到了杜甫至德二年所作的《玉华宫》一诗:溪回松风长,苍鼠窜古瓦。不知何王殿,遗构绝壁下。阴房鬼火青,坏道哀湍泻。万籁真笙竽,秋色正潇洒。美人为黄土,况乃粉黛假。当时侍金舆,故物独石马。忧来藉草坐,浩歌泪盈把。冉冉征途间,谁是长年者?凭吊古迹,柳公权品咂诗作所描绘的安史之乱时期玉华宫的一片破败景象,吟咏再三。是啊,眼前的情景,也一样是溪路回转松林里的风很大,有老鼠在古老的瓦檐上窜跳。这里不知道是给哪个王修的殿宇,建构在绝壁之下。阴冷的房屋里有青色的鬼火,毁坏了的道路上有湍急的流水。大自然的声音是真正的音乐,秋天里的景物正是最美的时候。当时的美人都已成了黄土,何况是泥塑的木偶呢。当时能侍奉在皇帝左右的,也唯独剩下石马了。心里感到忧愁,坐在草上,大唱一首歌,眼泪落了一大把。漫漫的征途中,谁又能活到一大把岁数。 诗作写就的年月,已经过去了近四十年,尚留偏安于肃成院一隅的古刹玉华寺,寺僧零落,庙宇几成废墟,不禁怆然。当年四十六岁的杜甫自长安回陕北鄜州探视妻子,路过残破的玉华宫,触景生情,写下了这首诗。诗人以凄绝之笔,记兴亡之慨,抒发了悲凉深长的人生喟叹,读来凄楚动人。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刚到第三个年头,国家破败不堪,人民灾难深重。诗人又横遭政治上的打击,心头更增凄凉之意。杜甫过玉华寺的至德年间,唐玄宗关于玉华宫的诏书已颁布多年,玉华寺还应基本维持玉华宫时的建筑格局,但毕竟时过境迁,自然损毁已使得建筑物破败不堪。驻足玉华,诗人还提到曾见一匹石马,这匹石马在此后来者再未曾提及,可能是在盛唐至宋初之间被毁或淤没了。想像不到,柳公权是否见到了那匹石马。昔日宫中的美女早已化为黄土,石马却应该得以存在。民间传说,凤凰山峰东有一条河谷,因谷中常有翔于中而得名凤凰谷。正值风华正茂的柳公权,是否见到了飞翔于河谷中的五色雀?柳公权的心,也许已经被五色雀带到了向他召唤的大唐帝都长安。于是,他时刻准备着从华原县的柳家原出发,一路南下,去实现平生的远大抱负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