柳公权初入仕途

作者:和谷    阅读:85人次

柳公权,虽经历了不止十年寒窗的苦读生涯,但又几乎在一夜之间,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京兆华原学子,成为名震京城长安的状元郎,被授为正九品上的省校书郎。

终于有了一份安身立命的公差,柳公权的心情舒坦多了。他整天出入于大明宫,披阅典籍书牍,出口成章,提笔如有神助,俨然成了饱学的文化人物。不似多年来掩门闭窗,青灯黄卷,前途未卜,孤独得想学狼叫,眼下同僚也尽是舞文弄墨之名士,柳公权可以与他们共同探究有兴趣的学问,奇文共欣赏,疑义相与析,相谈甚欢。

平时骑马回到柳府,与年迈的父亲及兄嫂、侄儿们一起团聚,抑或陪伴自己的妻室儿女,尽享天伦,其乐融融。有了自己的一份俸禄,心理上安然多了,生活上虽然不可能钟鸣鼎食,却也远不是华原农庄的粗茶淡饭可比。这样的日子,不就是他多年梦寐以求的吗?

柳公权做的校书郎,编制有十人。另有正字四人,正九品下。校书郎为官职名,其业务范畴,主要是订正讹误,校勘整理皇宫图籍史册。唐代的秘书省与弘文馆、崇文馆、集贤殿、司经局,皆置此职位。

比柳公权小一岁的元稹,在《赠吕三校书》诗中写道:“同年同拜校书郎,触处潜行烂熳狂。”

校书郎是唐代基层文官之一。虽然只是一个九品小官,但任官资历要求很高,需进士或同等条件。和他一起在校书郎岗位上的同事,皆是进士登第后又中博学宏词科及书判拔萃科,或者制举入殿试,才被选拔任命的。流外官和视品官出身者,被禁止充当此官。

柳公权顺理成章,在为官的第一步当上了朝廷的校书郎,已经是好运气了。进士及第,守选合格后,只能做州县参军或簿尉,而制举登科,做得则多是校书郎、正字和畿县簿尉。柳公权的状元及第,在这一范围之内。

柳公权明白,入仕做官有三个大门坎儿。一是要入流,流内为官,流外为吏;二是要进入五品;三是要进入三品。

尚且年轻的柳公权,还考虑不到临终能够做到多大的官阶,觉得日后的路还很漫长,只要恪守职责,做好当下的校书郎就是了。

柳公权所任的校书郎,其入仕途径,无非是科举、门荫、迁转、上书论事或献著述、荐举授官等。校书郎大多文学素养丰厚,都是一些文才出众、秀逸超群之人。通过校订、编著、酬唱等活动,柳公权得以广泛地接触社会,增加生活体验,并且用诗文记下自己的体会和感受。

唐代文学家中不少风云人物,都经历过校书郎一职,他们在仕途上以校书郎起家,最后官至宰辅。在唐代,从校书郎起家的诗人或文士当中,有三十五位官至宰相,可见此职是一个炙手可热的好职位。

不论是盛唐、中唐还是晚唐,深受儒家正统理念影响的有识之士,都怀抱着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,却也常常感觉怀才不遇。校书郎一职虽然清要,到底是正九品上的微官,往往只是士人踏上仕途的首任官职。对于柳公权来说,从校书郎起家,确实是一个良好的升迁起点,虽然处于官员阶层的低层,但是俸禄的供给还是比较稳定的。不过,理想和现实的矛盾,也常常会引发内心不安于现状或不满于才高位卑的惆怅之感。

状元柳公权曾经是那么雄心勃勃,却没有料到,自己的仕途生涯并不顺当,在仕宦前程看好的校书郎任上,竟然原地不动,一待就是十三年之久。正值三四十岁的有为之年,在仕途上始终贴着一个校书郎的标签,没有什么进步,他的内心能不深感委屈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