柳公权家世考(四) |
作者:和谷 阅读:77人次 |
按说,柳昂位居朝廷的上开府,是有资格和实力在长安城购置了房产的,但不管是如何阔绰豪华,在柳昂看来,总是比不上老家河东蒲津的庄院更宜人居住。柳昂的理想栖息地,并不在都城,而是早已踏勘好了的京兆华原。再说,同族柳习僧和柳庆父子曾在那一带做官,尚有柳氏的人脉,不至于是完全的陌生地。在从河东蒲州搬家之前,已经差人在那里置买田地,动工打窑造屋,说是住宅,也相当于一处别墅。毕竟,华原距京都不足百里,比河东老家要近的多,且交通便利,起码不用渡过黄河天险,让人提心吊胆的摇摇晃晃的蒲津浮桥。 当初动意迁居,不仅是京兆华原比河东近了许多,也主要是老家庄院年久失修,暮气沉沉,残留着北魏衰落的气息,该与一个旧时代说再见了。那么,新的华原柳氏庄园,当是柳昂理想中的归宿。在朝廷不管当多大的官,都会有告老还乡的打算,然后把尸骨埋在属于自己的土地里。不像皇帝,哪儿也去不了,一直呆在皇宫里,死后再掩埋于旷野上的皇家陵园。 农耕时代的土地,是判断一个士族,或一个人价值的基本参照物。土地是人的立身之本,有功之臣,皇上要赐土地,所谓邑若干千户百户。京城的富豪商贾也要在乡下置地,仗势圈地。大户人家、殷实人家、破落人家的区分,往往是以土地为标准的。土地是无价宝,无土地的人只能是贫佃户雇工,是务农的庶民。华原北部相对于渭河平原偏僻一些,但土地相对宽松,尽管是沟壑台原,并不特别影响土地的质量。虽然大部分是旱地,风调雨顺的话,照样旱涝保收。柳氏先祖越过炙手可热的京兆渭河平原和泾河两岸,而选择在渭河支流的台原一带置地落籍,是有其睿智眼光的。柳昂想,那里有田野的景象,远离喧嚣的都城,再说,城头的大王旗若有变幻,华原别墅当是相对安全的处所。 柳昂携家眷在长安大兴城官邸住了一些时日后,来人从华原带来消息,说那里的柳氏庄园已经落成,随时可以前往居住。柳昂一家即乘坐车马,离开京城,渡过渭河,北上百十里地,来到了渭水支流的沮河与漆水河交汇的京兆华原县城。而华原县城仍旧不是此行迁居的目的地,只是租住了一处上好的院落客居了几日。再向北走几十里,在赵氏河上游的一处台原地带,便是新营造的一处庄园。后来,这里便叫柳家原。 隋朝开皇之治时期,政治安定,社会民生富庶,人民安居乐业。隋文帝杨坚倡导节俭,废除了不必要的杂税,并设置谷仓储存食粮。到隋炀帝初期,动工营建洛阳城,开凿大运河,修驰道与筑长城,带动了关中与南北各地区经济与贸易的往来,并对四周国家展开征讨,扩张隋朝版图。 然而,由于隋炀帝急功好利,劳民耗财,围绕封爵勋官制度而推行的政治改革方案未尽成熟,便急于推进,未能与建立民生顺遂、团结安定的社会局面相适应,最终爆发了严重的统治危机。 身为隋朝政权的老臣,柳昂身在其中,经历了一个逐渐兴盛的隋朝,也窥见了一个走向衰落的隋朝。 隋朝是短命的,至隋恭帝杨侑禅让李渊,隋朝灭亡,国祚不过三十八年。一个英机勃勃的大唐王朝,应运而生。 尔后,在华原的地方史志中,说柳懿乃河东柳氏迁居京兆华原之始祖,时在魏末隋初。其实,车骑大将军柳懿,在北魏时居于河东蒲州,年纪轻轻就下世了,不然,不会丢下九岁的儿子柳敏。后在北魏做了河东郡丞的柳敏,曾在蒲州袭击东魏高欢军,带领河东郡十二万户民众归附西魏宇文泰,成了西魏、北周的重要谋臣。柳敏在长安为官时,朝廷动荡,官职危机四伏,晚年住闲到去世也是在河东老家。 由此推论,柳懿的孙子柳昂,生于河东,长于长安,盛年为官隋初,当是实际意义上的河东柳氏迁居京兆华原之始祖。若追索三代,华原地方史志的记载也情有可原。史志中的迁居时间为魏末隋初,如果仔细推测柳懿、柳敏、柳昂三代人各自的履历,迁居时间应为隋初柳敏逝世之后,他的儿子柳昂所为。 在改朝换代的隋朝初年,一批新兴士族阶层已经在动乱中乘时而起,或为聚众自立的坞壁豪帅,或为建立功勋的军将。当他们有所成就,在家国安定之后,其家族便逐渐向传统社会回归,注重自身或后代的文化教育,重建儒家的伦理秩序,提高其社会地位和声誉。尤其是科举制度的建立,为士族精英及底层贤能的仕途前景带来了一缕诱人的曙光。 柳氏一族的老根在河东,黄河以东的厚土之上,分蘖一支于渭水之北华原的旷野上,重新扎根发苗,竟也枝干茂盛,郁郁葱葱。从而,华原柳氏伴随隋唐时代的风起云涌,显赫了近五百年之久。 当然,也包括柳昂的六世孙柳公权,还有他的胞兄柳公绰,他的侄儿柳仲郢,均是中国历史上建功立业、名彪史册的一代英杰。 倘若回溯河东柳氏最初的源头,梳理其来龙去脉,则说来话长,异彩纷呈。 |